三大领域贷款投放增速快 政策合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

  1月26日,人民银行发布了2023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

 
  从数据来看,普惠金融贷款、绿色贷款、涉农贷款同比增速分别达23.5%、36.5%、14.9%,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同比增长21.9%,远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成为信贷投放的重点领域。
 
 
普惠、绿色等领域信贷投放增速较快
  “从总量看,2023年全年人民币贷款累计新增22.75万亿元,同比多增1.31万亿元,表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不断恢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进一步增强,为经济持续整体好转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分领域来看,普惠金融贷款、绿色贷款、涉农贷款同比增速远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信贷结构持续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持续提高。
 
  这也符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的要“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绿色、科创等领域事关中国中长期可持续发展,事关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形成。”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提出支持措施。在政策号召下,金融机构也在积极行动,不断通过加强业务模式创新,优化融资条件,持续加大对科创和绿色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加强运用是亮点之一。”民生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谭逸鸣表示,2023年,结构性货币政策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人民银行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适时对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等多项结构性工具延期或展期,高新技术制造、涉农、民营小微、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质效明显提升,预计后续将进一步加大结构性工具的实施力度,着力做好“五篇大文章”。
 
 
企业、居民信贷呈“二八”现象
  从信贷增长的构成看,2023年全年住户贷款增加4.33万亿元,同比多增3648亿元;本外币企事业单位贷款全年增加17.72万亿元,同比多增9515亿元。
 
  “这一数据呈现明显的‘二八’现象。”董希淼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当前,企事业单位贷款增量是信贷增长的主要贡献项。这表明,在政策推动下,企事业单位融资需求恢复较快。在企事业单位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增加13.51万亿元,占企事业单位贷款增量的76.24%,表明企事业单位融资的稳定性不断提升。但同时要看到,住户贷款增量仅占各项贷款增量的不到20%。
 
  在梁斯看来,房地产市场整体景气度仍然处于持续修复阶段,各地针对房地产供需两端的政策调整仍有优化空间。此外,对于经济主体信心修复仍是重要工作,通过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叠加提振各类主体预期,形成良性的正向循环,不断巩固经济向上态势。
 
  董希淼进一步表示,2024年,提振居民消费需求也非常关键。因此,建议继续采取更有力有效的政策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加快发展消费金融,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
 
 
货币政策发力提振市场信心
  对于2024年货币政策取向,在1月24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仍然有足够的空间,将平衡好短期和长期、稳增长和防风险、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为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同时,他宣布将自2月5日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1万亿元。1月25日开始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
 
  对于信贷投放情况预期,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作了更为详细的阐述:“关于2024年信贷形势情况,考虑到银行有‘开门红’的行为,去年下半年各项政策持续显效,预计今年一季度仍然会保持较快的信贷增长。”他表示,人民银行将引导金融机构把握好节奏,稳固支持实体经济力度,预计全年信贷投放节奏将会更加均衡。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当前,存量宏观政策仍有后劲,叠加此次降准、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将大幅增强经济回升弹性和市场信心。
 
  “本次降准和调降再贷款、再贴现利率正处于巩固经济、稳预期的关键时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此次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中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真金白银”激励金融机构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投入。作为传统的重量级货币政策工具,降准具有较强的信号意义,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和底气。
 
  与此同时,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三农”、小微、民营贷款投放,有助于稳投资、扩内需。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分析认为,这有助于银行获得更加优惠的政策资金,激励银行进一步发挥服务实体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更好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有利于更好支持“三农”、民营、小微企业发展,未来,随着经济积极因素进一步累积,经济回升可持续性将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