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稳健有力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进退有道”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3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当前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总体回升的态势更趋明显,增长动能不断增强,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但同时,也面临世界经济复苏不均衡、国内经济稳定回升基础不稳固等挑战。

 
  在这一复杂背景下,金融系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从货币政策看,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服务力度不断加大,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稳健货币政策精准有力 支持经济恢复向好
 
 
  2023年以来,为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加强逆周期调节,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广义货币(M2)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2023年以来两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累计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超过1万亿元;引导金融机构保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截至2023年10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10.3%,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9.3%,在保持物价稳定的情况下有力支持经济恢复;两次调降逆回购操作和中期借贷便利(MLF)等政策利率,分别累计下降20个、25个基点,引导1年期、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分别累计下降20个、10个基点。
 
  “总体而言,这些政策措施调整力度大,出台速度快,协同发力,有效降低了企业和居民的负担,提升了各类经营主体扩大消费和投资的意愿和能力。”董希淼表示。
 
  在金融的有力支持下,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其中,针对市场高度关注、对国计民生影响重大的房地产市场,金融管理部门的政策也在积极见效。基于国内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的重大变化,金融管理部门连续出台房地产金融调整优化政策,有效减轻居民利息负担,改善消费者预期,增强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截至9月底,超过22万亿元存量房贷利率完成下调,惠及约5000万户、1.5亿人,利率平均降幅0.73个百分点,合计每年减少借款人利息支出1600亿元,户均每年减少3200元。
 
  “房企融资方面,2023年8月底以来,监管部门密集出台的房地产支持政策及10月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有利于继续改善房企现金流状况,降低房企违约风险。”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进有退”
 
 
  2023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了重要作用:调增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2000亿元,增加洪涝灾害受灾严重地区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50亿元,延长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期限至2024年末,延长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期限至2024年5月,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继续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工具。截至9月末,我国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总计7.0万亿元。
 
  在程实看来,整体上来看,结构性货币政策保持“有进有退”。他表示,“进”是指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持续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优化资金供给结构。通过引导社会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将更多的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根据人民银行的数据,普惠金融、科创融资、绿色贷款等领域的贷款增速均高于全部贷款增速。”程实分析认为,具体来看,截至2023年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8.7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5%,其中,9月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62%,处于历史较低水平;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4万亿元,同比增长22.6%;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2.8万亿元,同比增长18.6%;金融机构绿色贷款余额28.6万亿元,同比增长36.8%。
 
  而“退”是指依据不同阶段经济运行规律与宏观环境变化,对临时性以及针对部分领域行业的货币政策进行调整,以实现对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实表示,一些在特殊背景下推出的临时性政策可缓缓慢退出。例如,2020年初增加的用于支持抗疫保供 和复工复产的3000亿元、5000亿元再贷款额度,已于2020年6月末到期退出。对于2022年设立的科技创新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等工具,今年以来面临陆续到期情况,这些工具退出后,存量资金可展期,最长可使用3年至5年,最大限度实现“缓退坡”。
 
  此外,程实建议,可以退为进,稳妥有序引导资金对非集约、低效率行业、领域和企业的稳健退出,为重点领域、薄弱环节腾挪空间,减少被低效占用信贷额度,从而进一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加强政策协同配合
 
 
  货币政策要更好发挥作用,离不开与财政政策等的协同配合。《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总量上,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发挥乘数效应扩大总需求,稳健的货币政策可通过货币信贷、利率等政策作用于经济,二者协同发力相辅相成创造宏观政策空间,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共同助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对于在哪些方面协同、如何协同,有专家分析认为,2024年,货币政策仍将与财政政策协同配合,或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中期借贷便利等多种方式,熨平日常财政收支影响。
 
  “单一政策目标难以应对内外部的不平衡问题。只有通过系统性的政策搭配,才能有效地应对多重挑战,实现经济金融增长稳定。”程实对《金融时报》记者分析称,基于实证研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合理组合能够积极提振家庭部门的消费支出。结合实证模型与中国现实,程实认为以“宽财政、稳货币、重结构、强目标”为主线的政策搭配,有望发挥支持消费内生复苏的积极作用。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预计,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加强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推动商业银行开展国债柜台业务,通过优化服务、丰富业务品种,吸引更多企业和个人投资者购买国债,既有效保障政府债券顺利发行,又加快促进直接融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