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怎样解决

  当前,科技创新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国力的新引擎。然而,研发投入巨大、成果回报不确定等高风险特点,使得最具创新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仍然难以用市场成本从传统渠道获得资金支持。这不可避免地阻碍了相关企业的创新活力。如何解决这一领域的“融资难”问题?科技金融是个不错的法子。

  服务主体创新是基础

  科技和金融的融合核心是把资源真正配置到科技创新领域。这种配置的渠道应该是多方位的,需要政府、组织、资本市场等共同努力,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必需的金融服务。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以财政支持和银行贷款为主导的传统模式,无法完全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一方面,相比市场上的金融机构,政府和商业银行相对缺乏深耕这一领域的服务精力和专业人才,在筛选标的、控制风险等环节上经验不足,资金配置效率偏低。另一方面,财政支持具有“天花板”,银行信贷则受到较多的监管限制、审批周期较长。实践表明,中小企业高风险、高收益的风险特征和资本市场更加匹配。美国硅谷就是在风险投资机构主导下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同时,撬动资本市场各要素的关键在于有好的项目,即符合甚至能够创造市场需求的项目。而市场“无形的手”往往能够根据经验自主判断优秀的投资标的,从而比政府“有形的手”筛选出供市场投资的项目更加有效。

  就此而言,政府和商业银行需要跟更多的市场金融机构建立伙伴关系,借助其在细分领域深耕的行业积累和判断能力,搭建合作平台、共享企业信息、共同开发项目、进行“投贷联动”并控制风险。这里面,政府应该重点发挥引导、激励的作用。同时,由于社会资本不可避免地倾向于投资高期望收益的项目,因此那些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但风险超过回报的高新技术项目或行业,应成为政府财政支持的重点对象。

  从科技型中小企业角度来说,单一的银行信贷、政府补贴已无法满足日益多元化的企业金融需求。建议金融体系内的各类型机构建立“联盟”,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并向企业生命周期内的多个阶段延伸。例如,上海在2010年推出的履约贷产品就是解决中小企业无固定资产抵押物难题的一个案例:政府、银行、保险三方合作,企业以购买贷款履约保险的方式获得银行贷款,不需要提供任何担保或抵质押;如发生坏账,政府、银行和保险公司分别承担。

  专利质押融资是突破口

  相对于传统工业企业,科技型企业最大的价值不是有形资产,而是体现在知识产权上。因此,有必要将知识产权(专利)质押融资,作为金融产品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为应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后期“高成长”的特点,创新利率收益模式将成为关键所在。金融机构应有效利用与高风险相匹配的高收益,和企业共享收益。例如,可采用浮动利率,将利率与企业的发展挂钩。在贷款初期即企业的初创阶段给予较低的利率,在贷款后期即企业的成长成熟阶段上调利率,从而实现收益的同步提高。此类共赢模式有利于调动商业银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积极性,支撑科技和金融的有机结合。

  风控和信用评价是关键

  科技金融实质上是一个财富发现的过程,即在一个具有巨大风险的创新活动中发现价值。科技金融助推中小企业实现创新价值的关键在于有效的风险控制和信用评价,而风控和征信的基础则是信息。在“互联网+”的浪潮下,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拓宽了金融机构获取信息的渠道,提高了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降低了金融服务门槛和成本,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一般来说,中小企业在初创阶段缺乏规范的制度,财务运营信息较不对称。因此,金融机构通常只能根据中小企业自主申报的信息评估其信用等级及相应风险。而借助大数据,金融机构现在不仅能够获取更多的财务信息,还能深入挖掘企业的非财务信息。例如,“蚂蚁花呗”的风控体系数据基本来自于电商平台累积的大量交易信息,包括通过阿里巴巴、淘宝、天猫、支付宝等积累的交易数据,以及客户提供的销售数据、银行流水、水电缴纳等。作为信用评级参考的原材料,这些数据的优点在于可信用化程度高,这对于平台风控和定价的精准化有很大帮助。

  非财务信息和财务信息结合起来,还有助于较为全面地把握中小企业的风险收益特征,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先进的数据分析方法,金融机构能够提高企业信用分析的准确性,将资金有效配置给特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时,大数据技术也能帮助金融机构及时甄别异常情况并止损。比如,在贷款期限内,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转账金额等数据定期追踪所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