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要遵循市场化原则并坚守风险底线

   “银行保险机构要严格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开展业务,避免一哄而上、过度授信。”这是5月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针对“坚守风险底线”提出的具体要求。

  自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为了切实将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做实做细,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各金融机构都在认真规划、努力探索、积极实践,此次金融监管总局印发《指导意见》就是为了更加系统、全面针对金融机构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际工作作出指引。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就《指导意见》答记者问中特别强调,要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前提下进行,稳中求进,守牢风险底线。
  多次强调“坚守风险底线”“守牢风险底线”,可以看出监管部门对于风险的高度重视。既然要求金融机构做好风险管理,即以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为原则,那么其对于机构的相关考核也应该与之相匹配,也就是说,要尊重市场规律,并将合规风控作为优先考核的内容。而作为机构的管理决策层,也需要调整“指挥棒”的权重和方向,将合规风险管理作为最高优先级,“不可越雷池一步”。
  当前,县域金融竞争越发激烈,各家机构都试图扩大市场份额,这就更需要注意平衡好业务与风险的关系。就像《指导意见》所提示的——“避免一哄而上、过度授信”。记者近期采访时发现,针对一些产业的授信的确存在“一哄而上、过度授信”的问题,尤其是地方政府力推的主导产业,金融机构针对经营主体更是“轮番轰炸”,不管需要不需要,都先做个“基础授信”,资质较好的客户更是各家争夺的目标。尽管金融机构也在调整方向和步伐,但由于一方面有效需求疲软,另一方面竞争压力不断加大,这就可能导致一些机构为了获取业务而忽视合规风险管理,从而形成风险积聚。
  从监管部门到金融机构要理解并认知的是,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需要一个中长期的过程,而非一日之功。因此,要夯实基础,遵循市场化原则,稳中求进,而不是“急功冒进”。这次金融监管总局印发的《指导意见》已经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机构角度,最好制定一个中长期计划,客观分析市场供需关系及竞争态势,确立积极同时可行的阶段性目标,并致力于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实现既定目标。
  《指导意见》针对“产品业务的合规性审查”指出,防止以监管套利为目的的“伪创新”“乱创新”。事实上,部分金融机构在产品创新上存在“换汤不换药”的情形,搞出一些“创新产品”,但其本质都很雷同,并且,借着创新之名,从政府或监管部门获取政策支持。这同样也会导致风险进一步加大,而对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是不利的。
  从五篇大文章的着力点来看,其实在不同地区,其侧重点也会不同,因此,不建议在规划时做到“面面俱到”,相反,更应该突出自身特色。例如,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科技金融的基础较好,因此,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是适合的选择;再如,在一些生态涵养区域,绿色金融的先天基础突出。当然,诸如养老金融、普惠金融本身就会存在于更广泛的区域,因此,这些都是金融机构需要不断强化的。数字金融本身在不同区域的发展也是参差不齐的,尤其是在一些中西部偏远地区,抑或是针对数字化很难覆盖的区域和人群,数字金融也需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也不能因为一味强调数字金融,而忽略那些被数字化排斥的人群。人民银行持续推进的现金服务就是最好的一个例证,当人们习惯于现金交易的时候,不能因为数字化的因素而排斥对这种需求的满足。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要遵循市场化原则并坚守风险底线,而根本上还是要“以人为本”,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各类主体的金融需求,并在合规及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以市场化原则为基础,最大化地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这需要金融机构正确认知五篇大文章的内涵要求,并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深化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与深度,让五篇大文章真正做实、做深、做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