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存量提升效率 信贷结构不断优化

  近日,人民银行发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报告》专栏1中着重分析了信贷增长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强调“我国信贷总量已从过去两位数以上的较高增速放缓至个位数,但这不意味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减弱”。《报告》提出,支持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保持货币信贷供给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融资需求相适配,引导贷款合理增长、均衡投放,增强贷款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当前,我国信贷存量规模已经较高,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质效也需要进一步提升。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在这一方向下,未来信贷和融资供给,就要着力做到总量适度,着力盘活存量、提升资金运行效率,并通过促进直接融资发展,优化信贷和融资结构,有增有减、有升有降。
 
  广发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钟林楠表示,有效融资需求指的是不会带来资金空转、符合政策战略方向、能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融资需求,预计政策会侧重于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相关的战略领域来安排货币信贷供给,未来的信贷资源会进一步向这些产业主体倾斜。
 
  “下一步,要正确认识信贷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变化,保持合理的融资环境,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提出,从服务实体经济这个根本宗旨出发,信贷投放归根结底应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相适配。要科学认识信贷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转变片面追求规模的传统思维,宏观上要更加注重把握好融资环境的松紧适度。
 
 
信贷保持合理增长均衡投放
 
  当前,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已突破30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也比较高,今年以来,各项金融总量指标仍保持较高增速,这些数据表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是不小的。
 
  业内人士表示,从历史同期看,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仍处于较高水平,且增速也与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基本匹配,再考虑去年的高基数,实际上是不低的。今年一季度,贷款增量与以往正常年份比,也还是比较高的。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提出,当前,信贷增长已由供给约束转化为需求约束,对该变化还有个认识、适应的过程,仍有“规模情结”现象。当贷款投放超过实体经济真实有效的融资需求时,不仅会使得低效企业长期占用信贷资源、难以出清和优胜劣汰,低价恶性竞争拖累经营高效企业,也容易造成部分企业借助自身优势地位,将低成本贷款资金用于购买理财、存定期,或转贷给其他企业,带来企业资金空转套利问题。
 
  目前,疫情的影响逐步消退,货币信贷增速向常态水平回归是合理的。为此,今年以来,金融管理部门着重强调信贷要合理增长、均衡投放,并引导盘活存量。在1月24日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强调,经济回升向好需要稳定、持续的信贷支持,人民银行将引导金融机构把握好节奏,稳固支持实体经济力度,预计全年信贷投放节奏将会更加均衡。
 
  从一季度金融数据看,金融总量稳定增长,信贷节奏更加平稳。《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按照历史规律,每年的4月份、7月份、10月份通常是“贷款小月”,但从银行反映的情况看,今年4月份信贷投放还是平稳的,“小月不小”是今年的特点。
 
  对此,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当前,人民银行引导贷款合理增长、均衡投放的成效显著,“大小月”现象明显缓解,信贷投放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强。4月份,信贷投放量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合理的融资需求,与当前经济增长情况相适应,符合市场预期。
 
 
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
 
  当前,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在加快推进。《报告》提出,在这个过程中,信贷需求较前些年会出现“换挡”,信贷结构也在优化升级,即使信贷增长比过去低一些,也足够支持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多位业内专家表示,在经济高质量转型过程中观察金融指标,不仅要看量,更重要的是看质。今年以来,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也多次强调要盘活金融资源存量,优化信贷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数据显示,3月末,金融机构高技术制造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涉农贷款和民营经济贷款同比增速分别为27.3%、20.3%、13.5%和10.7%,均明显高于9.6%的全部贷款增速。同时,随着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转变,地方债务风险防控加强,加之一些与传统发展模式关联度较高的低效企业市场竞争力下降,这些领域的贷款增速有所放缓。
 
  总的来看,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体现了有增有减,盘活出来的资源更多地投入了应该支持的领域,有利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温彬认为,为保持货币信贷供给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融资需求相适配,一方面,信贷结构要“有增有减”,在房地产市场、地方融资平台、基础设施等领域实现自然缩量、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同时,重点投向新质生产力、居民消费尤其是非住房消费等有实质融资需求的领域,实现良性循环和效率提升;另一方面,融资结构要“有升有降”,推动公司信用类债券和金融债券市场发展,畅通民营企业信贷、债券、股权融资渠道,支持直接融资加快发展,进而更加适配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新动能领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