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模式 “三农”金融服务质效持续提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完善粮食生产收储加工体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各地区都要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今年2月,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排在首位的就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三农”与乡村振兴话题,在今年的全国两会备受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珩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障粮食安全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金融支持粮食安全具有一定的公益性,需要加强金融政策的扶持和引导。
 
  据农业农村部调查,目前,已经返青的小麦一二类苗比例88.2%,比去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可以看到,围绕粮食生产的关键,抓好耕地、攥紧种子、提高种粮农民和主产区“两个积极性”等一系列实招、硬招已经部署。
 
 
全力以赴保障粮食安全
 
  去年,我国粮食生产遭遇了频繁、极端的自然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有关部门和广大农民共同努力,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3908亿斤,比上年增产177.6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93公斤,继续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
 
  眼下,春耕备耕已由南向北逐渐展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主要预期目标,明确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这让我们全年金融工作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这次活动的主旨也是为农业经营主体‘春耕备耕’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切实解决当前农户面临的融资难点。”邮储银行天津分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王宇锋表示。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春耕春备送金融下乡活动暨小站稻行业客户信贷产品发布会”活动,拉开了2024年度天津市银行业乡村振兴系列活动的序幕。
 
  “新的一年,金融支持‘三农’和乡村振兴,首先要着力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金融服务。”张珩表示,接下来,国有大行的服务重心要进一步下沉到“三农”领域。一方面,要结合当地经济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压舱石;另一方面,要加强与涉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战略合作,不断将金融服务向首贷户和乡村振兴的薄弱领域延伸,适当增加中长期涉农信贷规模。
 
  “小站稻作为优质口粮和特色农产品,受到农业经营主体的欢迎,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耕‘三农’领域,与市区两级政府、农委强化合作,加强产品创新,加大综合惠农服务力度。”王宇锋表示,截至目前,邮储银行天津分行涉农贷款余额超百亿元,通过升级银政、银企合作,综合金融服务质效得到进一步提升。
 
 
 
供应链金融潜力尚待挖掘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目前,金融支持“三农”工作还存在着一些短板。“例如,创新性信贷业务的风险防范机制存在短板。”张珩告诉记者,近年来,尽管农地抵押贷款和生物资产抵押贷款等创新性农村金融信贷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涉农企业和农村居民贷款难问题,但尚未达到预期效果,这背后既与农村金融市场固有的信息不对称、抵质押物缺乏以及信贷契约不灵活等客观原因有关,也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固有的“嫌贫爱富”等主观原因有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对农地价值或生物资产价值的评估,要么是金融机构自行评估,要么是参考当地农地流转市场的租金价格或经验评估,缺乏公信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涉农信贷业务的创新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供应链金融或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抵质押物缺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鲁曼建议,供应链金融可以在研究农业供应链的基础上,利用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信用优势,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打通整个链条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将分散孤立、高风险、低收益的农户和小微企业与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捆绑在一起,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改变传统金融机构与农户“一对一”的授信模式,解决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则建议,鼓励具有条件的“链主”企业牵头,从所在行业科技创新实际需求出发,与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社会组织深度融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合体,针对性地实现在农业产业、种质资源、智慧农业、生物农业等领域的“卡脖子”关键技术的攻关和突破。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
 
  全国两会之后,可以说,金融支持“三农”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已经明确,专家认为,接下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进一步提升服务“三农”质效,保障粮食全产业链信贷投放,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持续发力。
 
  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形成了不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有益经验,持续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以金融服务创新促进信贷资金等金融要素和资源流向农村,进入乡村产业。
 
  工商银行与农业农村部合作开展“兴农撮合”活动,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强镇及下辖经营主体提供精准高效的产销对接、招商引资和金融服务。农业银行鼓励农业大省有条件的网点设立“春耕备耕”服务专柜、适当延长营业时间,指导推动县域支行成立服务小分队、党员先锋队、流动服务组等外拓团队。交通银行提供差异化的专属权益,定制“新市民安心意外保障计划”保险产品,不断丰富县域新市民金融产品及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数字普惠金融将在服务“三农”领域发挥特殊作用。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农商行董事长谢文辉在今年两会重点关注数字乡村建设,提出“用科技筑牢金融服务‘三农’的根基”。
 
  “要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机构的向善效应。”张珩表示,一方面要充分合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遥感卫星等数字技术,精准识别当前尚未触及的“非活跃用户”的有效金融需求,解决需求端的信用缺失和抵押物缺乏等难题;另一方面,要强化数字治理,改进和完善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提升供需两端之间的适配性,降低对普惠金融群体的信息搜寻成本,简化交易流程,促进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