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里的2024年金融风向标

  2024年全国两会已经闭幕,但围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讨论热度依然持续。其中,金融领域的诸多话题引发广泛关注。

 
  《金融时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及金融21次、保险5次、资本市场1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要“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维护经济金融大局稳定”。
 
  这些表述被视为2024年全年金融工作的风向标。透过《政府工作报告》,如何理解下一步金融工作的重点?对此,《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
 
 
 
政策发力支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自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以来,政策和市场的关注点持续聚焦相关领域。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金融五篇大文章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延续了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的政策基调,并强调要“加强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
  对于货币政策如何发力,市场抱有较高期待。总量方面,大多数受访专家认为今年政策空间充足。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在美联储有望今年降息、外部环境对我国货币政策掣肘大幅减弱、更有利于“以我为主”的环境下,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实现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促进物价低位回升。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被寄予厚望。3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记者会上回应了相关问题,表示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他同时透露,将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继续实施支持碳减排的再贷款,进一步扩大支持领域,并增加规模;将适当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的规模,继续实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这些都被视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要激励政策。
 
 
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中,“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被单独列为一项。《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维护经济金融大局稳定。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围绕房地产领域,短期内要优化房地产政策,对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要一视同仁给予支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中长期内,则要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温彬表示,应强化“人、房、地、钱”四要素联动,建立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的“三定”新机制,完善“保障+市场”的住房供应体系,保障工薪收入群体刚性住房需求,以市场为主满足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推进重点领域发力和精准化供需匹配,从根本上实现房地产市场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行长林建华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从湖北实践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他表示,在防范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方面,坚持以央行评级等级提升行动为主抓手,引导金融机构回归本源、聚焦主业,更好地审慎稳健经营;在支持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方面,加快推动国家一揽子政策落地见效,做好风险的跟踪监测和应对处置,全力维护经济金融稳定发展。
  四川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林罡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围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四川银行建立健全公司治理及内部管控机制,持续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筑牢金融风险三道防线。
 
 
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对于《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的“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证监会主席吴清提出,资本市场内生稳定机制的建设,至少包括“一个基石”和“五个支柱”。简而言之,即“高质量的上市公司”和“更合理的资金结构、更完善的基础制度、更有效的市场调节机制、更优质的专业服务和更严格的监管执法”。
  吴清表示,企业IPO上市绝不能以“圈钱”为目的,并表示要设置更加严格的强制退市标准,做到应退尽退,“强制和主动退市,下一步都要加大力度,有进有出”。
  对此,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回应,应加快推进退市制度改革。只有健全常态化退市机制,才能使上市、退市更加均衡,让注册制更好发挥作用。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认为,健全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是根基,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是关键抓手。谈及如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他表示,对于存量公司,要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对于增量企业,要做好两头工作,一头是把好上市公司的“入口关”,另一头是“出口端”,改革退市制度,完善退市配套措施和相应的转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