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关键词之普惠金融
让普惠金融“活水”润泽千企万户
自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五篇大文章”以来,普惠金融的相关话题就引起了大家热议。今年,“五篇大文章”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两会期间,普惠金融也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白涛表示,普惠金融重在商业模式创新,要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有效的风控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同时让更多兼具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的金融产品走进寻常百姓家,服务美好生活需求。
完善机制 让普惠金融“有制可循”
去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强调,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企稳向上基础尚需巩固,如何适配新需求,破解旧矛盾,实现普惠金融服务的高位提升?
“在这一个过程中,需要从过去关注普惠金融服务‘有没有’上升到当前的‘好不好’,直至未来的‘强不强’。”全国政协委员,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魏革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普惠金融的相关机制建设与完善至关重要。
记者了解到,在探索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及健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方面,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制定了金融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开展“十行千亿惠万企”融资三年专项行动,出台金融支持陕西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公司金融顾问制度相关实施意见,推动民营、小微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融资提质增效。
顶层设计之下,当地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红利。截至2023年末,陕西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4730.64亿元,同比增长26.9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93个百分点。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魏革军建议,应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把握好普惠金融“成本可覆盖”和“风险可控制”的动态平衡,着力构建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长效机制。
政策协同 激发普惠金融供给动力
政策支持和协同发力是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另一项重要条件。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严宝玉表示,近年来,四川省在强化普惠金融业务监测、考核、评估基础上,积极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激励作用,对法人金融机构实施优惠存款准备金率,增加了低成本的可贷资金。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领域,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制度,以及覆盖全省21个市州的财政贴息和贷款风险补偿金制度,有效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普惠领域信贷投入。
严宝玉建议,应保持量价间的合理平衡,促进普惠小微贷款可持续发展,综合考虑扩面增量和降成本、防风险间的平衡;优化普惠金融业务考核指标,完善对大中小银行的差异化管理,引导其在贷款期限、额度上更好符合企业经营周期和满足融资需求。
魏革军表示,应注重政策协调配合,加强普惠金融政策与其他政策协调联动,更好地发挥政策的“乘数效应”,合力促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多方赋能 解题普惠金融发展短板
长期以来,企业融资问题一直受到高度重视。金融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企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获益匪浅。但在一些领域,融资难问题仍然存在。
“目前,金融机构普惠金融业务快速发展,未来还需关注银行普惠金融产品同质化、企业信用信息深度共享应用不足、普惠小微信贷业务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等问题。”在严宝玉看来,这些问题是破解融资难的关键。她认为,要运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多种政策和激励措施,持续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线上线下共同发力打造普惠金融场景,增强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动能。
“在民营小微服务领域,我们开展‘民营企业融资难题破解行动’,搭建‘民企首贷通‘融资对接平台,直连全省158家金融机构近两万家网点,为金融机构下沉服务重心提供数字化平台,打造便捷的申贷中心。”严宝玉告诉记者,目前,四川省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都有显著提升。
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的国有银行分支机构,则需要进一步探索小微服务新模式。全国政协委员,建设银行天津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吴益强建议,要坚持把推进普惠金融作为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具体实践,努力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与覆盖度。“针对不同客群、不同场景推出差异化拳头产品,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吴益强说。
全国政协委员林罡: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 中小银行如何作为?
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党中央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十周年。过去十年,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金融服务可得性有效提升、金融服务成本不断降低,普惠金融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近期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普惠金融”又和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一起被 列为“五篇大文章”,这也意味着,普惠金融工作将持续深入推进。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小微企业和人民群众需求更加多元,有必要从综合金融视角统筹发力,进一步丰富普惠金融服务。全国两会期间,《金融时报》记者围绕相关问题,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四川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林罡。
《金融时报》:普惠金融工作进入新的十年,也面临一些新形势、新要求。当前,应如何理解普惠金融的综合金融需求?我国普惠金融现阶段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优化的地方?
林罡: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普惠金融”发展战略以来,普惠金融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超过29万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速约25%,应该说这几年在这方面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当前,我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普惠金融的需求不再是单一的信贷服务。普惠金融关系国计民生,是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重要体现,要坚持机会平等和商业可持续原则。
就现阶段而言,普惠金融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强。小微企业金融覆盖面仍然不足。小微贷款户数仅占小微企业的30%,与小微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匹配,这既有银行自身业务标准要求的原因,也因为银行重视不够、认识上还有差距。
就银行业而言,国有大行在资金成本、科技力量、风控手段方面远超中小银行,而地方中小银行受限于自身服务能力,竞争力不足,出现两极分化的态势。
《金融时报》:中小银行具体应该如何拓展普惠金融业务?
林罡:以城商行为例,要认真践行金融为民理念,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稳妥探索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特色化服务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全面提高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
一是强化体制机制建设,提升普惠金融发展内生动力,推进常态长效可持续发展。以国家政策和监管要求为引领,制定合理的普惠金融发展政策,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
二是创新投融资服务模式,优化普惠金融供给结构。聚焦重点客群,开发符合客户特点和需求的产品服务,从重抵押、重担保的授信模式向多维度全景式授信模式转变。推出更多场景化、线上化的信贷产品,提升中小微企业用款便利性。
三是加深普惠金融认识,针对服务不足领域,创新开发特色产品。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日常经济活动需求,加强对信贷、理财、支付、咨询等综合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统筹发力,让更多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普惠的金融产品服务。
四是坚持政策引领,加强金融机构协同。加强与国家政策性银行转贷款业务合作,聚力双方优势,将金融活水引向小微企业。深化非银机构合作,通过银担分担风险机制、费率优惠、“一区一策”等方式,精准支持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金融时报》:作为城商行,四川银行在开展普惠金融业务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未来将如何进一步发展?
林罡:围绕做好普惠金融这篇大文章,四川银行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的市场定位,持续加大对民营小微、乡村振兴、科创金融、新市民、制造业等领域金融支持。
目前,我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实现较开业初期翻两番,普惠小微贷款增速连续两年超100%。加强产品创新,推出20款普惠小微产品,构建“标准化+非标准化”产品体系。积极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加快产品数字化和线上化转型,开发落地自建供应链金融系统,高效助力产业链上下游小微企业发展;实行小微贷款优惠定价,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利率较开业初期下降186个BP,切实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创新推进乡村振兴,构建“天府粮仓 数字乡村”工程,推出四川省“天府粮仓”省级公用品牌旗下首款金融产品“蜀农一卡通”。2023年末,全行涉农贷款余额超615亿元,三年年均增长率达79%。
不过,四川银行意识到,普惠金融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仍有差距,在有效满足人民群众金融需求、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重点领域方面还有待加强。作为城商行,将继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稳妥探索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特色化服务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全面提高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