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报告提出小微企业三大“健康指标” 小微企业健康发展需多方呵护
长期以来,各方普遍关注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各部门也出台多项政策,不断加大金融活水的支持力度。不过,机构报告认为,小微企业的“金融健康”状况其实要综合多维度考量。
“小微企业金融健康,不是单纯的融资问题,而是一个小微企业是否可以维持良好的日常财务运营、稳健地应对经营活动中的潜在风险、周全地准备当下和未来发展所需财务资源,体现了企业的良好运转状态、免疫力和成长潜力。”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 )研究员侯力铭介绍了该研究院的有关研究,“我们把小微企业金融健康的衡量指标设定为日常财务管理、风险防范应对、资本筹措管理三大方面。”
“在日常财务方面,我们关心它是否能够及时偿付应付款项,是否能够及时收回应收账款以及现金流掌控情况;在风险防范方面,关注是否能够应对市场经营风险、现金流断裂的风险,是否有覆盖一定时期的现金储备等;在资本筹措上,我们不仅关心它的及时借贷能力,还关心它在未来长期发展中是否有一定的融资支持,包括负债水平是否在合理范围内。”侯力铭谈到。
解决应收账款难题需从数字化转型破题
这些指标所反映的综合来看,小微企业的金融健康数据依然值得关注。其中,在日常财务管理方面,小微企业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应收账款拖欠较为严重,资金回流压力大。
邮储银行普惠金融副总经理王丽芳表示,“在对一些违约客户进行回访中发现,一部分企业之所以无法还贷,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应收账款无法回收,企业的现金流断了,无法归还本金和利息。”她告诉记者,为了解决小微企业应收账款回收难问题,银行一直在创新,从最早的传统供应链融资业务到电子商票质押、电子债权凭证质押等业务,均旨在通过提前变现应收账款减轻小微企业现金流压力。
在这个过程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慢、数字化管理系统应用普及率有待提高等问题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我在调研统计中,60%以上的中小微企业对数字化了解并不积极。”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会长任兴磊表示,小微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很多问题,特别是资金问题和人才问题。
根据CAFI研究,应用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小微企业往往也在金融健康指数方面得分更高。“这类企业更有可能进行系统性预算管理,有更高频率去查看分析企业盈利状况,对现金什么时候流入及其数量有更好的了解。”侯力铭解释。
业内专家认为,为解决上述问题,政府部门的支持必不可少。小微企业原本自身的资金、人才实力较弱,在供应链体系中“话语权”也较弱,应收账款拖欠率偏高是很多小微企业资金链断裂乃至“倒下”的重要因素。
“政府部门要继续加大中小企业账款拖欠清理工作,完善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和机制建设,提升应收账款的标准化和透明度,鼓励核心企业通过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进行确权,为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提供便利。”有专家建言。围绕数字化转型方面,业内则期待金融机构“赋能”,建议机构可以利用自身科技实力,深入挖掘小微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数字化服务中的需求,帮助其实现财务管理、产品生产、销售服务等全链条的细分场景数字化转型,提升财务管理效能和生产效率。
突围资本筹措困境多层次供给生态待完善
从资本筹措角度看,目前,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占比较低,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仍然占主体。根据CAFI调查,小微企业样本中有七成存在外部融资需求,首要目的是补充流动性资金。融资结构方面,“总体来看,传统商业银行是最主要融资渠道,互联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发挥重要补位价值;直接融资(股权投资)使用度偏低,科创类(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小微企业的参与度相对较高。”侯力铭表示,初创企业的直接融资需求相对更大,认知度更高,有27%的成立时间在一年内的小微企业正在接触并计划引入股权投资。
由于小微企业往往自身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可抵押物少、抗风险能力较弱且内部控制制度不规范、公司治理不完善、财务信息不透明,银行难以对其偿债能力进行准确评估,加之我国融资担保、抵质押品管理等机制尚不健全,导致很多小微企业无法满足商业银行信贷要求,或需承担更高的融资成本。这与小微企业的实际需求有所差异。
陆金所办公室副总经理马小敏认为,在多层次供给生态下,不同的金融机构对于客群还是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相互形成了一种补充和共同发展的布局。“在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方面,银行仍然是绝对的主力军,主要服务的是头部的一些优质小微。”她谈到,非银机构占据这个市场上比较大的布局和空间,主要服务中长尾小微,以满足其更小额、高频、纯信用融资需求,通过银行和非银机构相互间的补充和共同发展有助于市场上的小微企业提高融资可得性。
一些银行也开始探索如何帮助小微企业客户去拓展融资渠道。“科技型企业会比较关注资本市场成长历程。基于数字银行的特点,我们会在传统信贷模型基础上,倾向于挖掘高成长性的指标进行数字投行建模,帮助大量小微企业浮出水面,能够被资本市场投资机构关注到。”微众银行科技金融部总经理助理梁焕介绍,该行打造了一个专注于为科技型企业服务的投融资综合平台,以相关服务帮助企业进行资本市场对接。
助力小微风险管理业界呼吁更多元的保险产品
小微企业具有一定的脆弱性,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金融工具——保险能发挥积极作用。但实际上,根据CAFI调研结果显示,小微企业最主流的几种商业保险是团体意外险、财产保险以及责任险,但商业保险的覆盖率并不高。
瑞再研究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戴鑫表示,从需求端来看,中小微企业在保险方面的保障整体呈现出相对比较不足的状况,主要由于中小微企业自身风险意识不足、财务压力导致的投保意愿偏低。“中小微企业经营规模有限,财务杠杆相对较高,抗风险能力远低于大型企业,同时对保险产品价格也有比较高的敏感度。除此之外,中小微企业数量众多,行业分布广泛,风险特征更是多种多样,导致其对财产和经营风险保障的需求也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多元化特征。”戴鑫解释。
从供给端来看,目前保险公司渠道成本相对较高,导致险企缺乏展业动力,且赔付率较高加剧了保险公司对中小微企业相关保险的经营难度。戴鑫谈到,传统线下保险销售渠道多偏向于大型企业,新兴互联网渠道更加关注在个险市场拓展,因此从这种整体保险公司来看对于中小企业客户尚未形成比较高效的销售渠道和销售策略。从产品设计角度看,中小企业保险产品仍主要集中在以事后经济补偿为主的产品形态上,投保前的防灾防损增值服务等相关配套服务相对比较缺失,因此降低了产品吸引力。除此之外,由于中小企业相关保险产品出险频次相对较高,赔付率相对较差,抑制了保险公司开发相关产品的经营意愿和热情。
基于此,戴鑫建议积极利用科技手段强化事前风控管理能力,推动综合性的保险产品创新,推动保险市场产品多样、产品权责划分明晰、线下销售网络和渠道发展充分,更好地提供更加完整的风控职能。
对于产品创新,大家保险集团原总经理徐敬惠认为,“企财险、团意险、雇主责任险、安责险的杠杆很明显,保险费率很低,得到保障的额度很大。不过就目前而言,自然风险占比较低,市场风险比较高,我们围绕着市场风险保险也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案,未来也可以进一步探索。”
在徐敬惠看来,“融资+保险”“保险+信用担保”等是一个完整的组合。“在解决传统融资问题的时候,要更加关注保险的安排,对不同的保险渗透率和保险安排提供不同的融资。我建议保险公司应该前置,对中小微企业风险,从产品研发、到生产销售、售后服务、前期资金投入、账款回收、再生产整个生产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风险进行一些深入细致的分析以后,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