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积极因素助推信贷持续回暖

  1月10日,2022年12月和全年金融统计数据出炉。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1.31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信贷增量的稳步增长反映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持续加大。

  除总量外,信贷的结构性特点引人关注。得益于稳增长政策下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工具以及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的持续发力,以及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政策措施保持连续性,2022年,企(事)业单位人民币贷款同比大幅增长。此外,2022年12月,企业中长期信贷明显多增,体现出政策效果具有连续性,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将为后续实体经济稳增长提供持续动力。
  不过,与亮眼的企业中长期贷款相比,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相对低迷,年内房地产销售低迷是主因。近几个月,支持楼市、保刚需的政策陆续出台,但收入修复和预期修复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加上热点城市的限购等政策并未完全放开,人口流出地区楼市走势和预期不稳,市场观望情绪较浓,这些因素均影响了居民中长期贷款增速。
  但是,未来一段时间,随着推动市场回暖的积极因素持续发挥作用,相对疲软领域有望得到明显改善。
  这些积极因素包括,首先,稳增长政策仍将持续发力,金融支持力度将持续加大。日前,人民银行与银保监会联合召开主要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要求“保持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大金融对国内需求和供给体系的支持”,“各主要银行要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适度靠前发力”,同时,基建投资、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制造业、绿色发展被列为五大重点领域,这与近期人民银行多次强调的“总量要够、结构要准”要求相一致。随着经济增长的企稳,居民的心理预期也会有所修复,加上金融的有力支持,对经济增长将会有显著的强化作用。
  其次,房地产市场信心正在恢复。从需求端来看,随着疫情对购房场景约束的减弱、部分城市限购政策的放松,以及近期首套房贷利率下限动态调整机制的推出,部分城市房贷利率下限有望进一步走低,楼市需求特别是刚需等将得到进一步释放。从供给端看,在主要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上,房地产问题继续得到重视,要求针对优质房企开展“资产激活”“负债接续”“权益补充”“预期提升”四项行动,优质房企的资产负债表有望得到修复,“保交楼”压力缓解。在2022年楼市整体疲软的背景下,供需两端共同发力的积极政策有望激活市场,2023年房地产市场表现大概率优于前期,居民中长期贷款也有望走强。
  再次,消费回暖可期。12月份居民短期贷款再度转负,减少113亿元,主要是因为疫情防控优化调整,新增病例较多,制约了消费的意愿和场景。但目前来看,随着各地阳性病例陆续“达峰”,消费已逐步恢复。同时,去年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毋庸置疑,今年将有更多的综合性稳消费政策陆续出台。其中,在金融产品方面,应在汽车消费等大件消费、养老金融方面探索更多创新性产品。
  当然,推动房地产市场出现明显暖意,把疫情期间的“超额储蓄”转化为疫后的“积极消费”,有赖于多重政策协同发力。收入预期的稳定、楼房交付风险的切实下降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我们相信,金融业将持续发力,为稳住经济大盘贡献重要力量。同时,我们也期待,各界抓住当前稳增长预期的共识和强大政策合力的宝贵窗口期,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见效,共同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