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金融支持稳增长的发力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稳增长工作十分关键。

 
  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了2023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其中,“稳增长”被放在了首要位置。
 
  稳增长是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关键。助力稳增长,离不开金融工作的全力支持。今年以来,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主动应对,靠前发力,及时推出并有序实施一系列金融举措,助力稳住经济大盘。
 
  从经济运行效果看,一揽子稳经济政策和接续措施有力支持了经济恢复发展。数据显示,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3.9%;10月份,我国消费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2.1%;过去5年,我国CPI年均涨幅保持在2%左右。此外,我国广义货币、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贷款均保持了较快增长,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展望明年,为提振市场信心,更好支持稳增长,金融工作仍需靠前发力、精准发力、协同发力。
 
  金融支持稳增长,要靠前发力,保持宏观经济大局稳定。要推出有利于宏观经济稳定的政策,发力适当靠前。从当前形势来看,稳预期仍是重中之重。今年以来,我国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受疫情、外部冲击等超预期因素影响,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和压力。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血脉,要实现主动发力靠前发力,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及时回应市场普遍关切,有力推动经济回稳向上。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2022年4月25日,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12月5日,年内第二次降准正式落地,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5000亿元。两次降准促进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既体现出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也是政策前瞻性调控的重要表现,对于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市场主体信心至关重要。
 
  金融支持稳增长,要精准发力,推动结构稳步优化。通过聚焦供给侧结构性的堵点、难点,充分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政策效能,改善和扩大市场需求,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以服务普惠小微群体为例,有关部门持续加强对“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领域的金融服务,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量增、面扩、价降”。从结构调节看,人民银行精准设计并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一系列结构性工具,创设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等专项再贷款,积极满足制造业和服务业有效需求。目前,结构性工具成效逐步显现。截至今年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到了23万亿元;授信户数近5400万户,是2017年末的4倍;今年9月份新发放的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7%,较2017年同期下降了1.8个百分点。普惠小微群体得到了更直接、高效的金融支持。
 
  金融支持稳增长,要协同发力,加强政策协调配合。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可以看出,政策的配合和协调也将是后续工作的重点之一。做好经济金融工作要有全局观,加强统筹协调,随着疫情防控措施持续优化,各项金融政策要协调联动,打好“组合拳”。从更广的范围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把握好各类政策的着力点和实施方式,发挥协同效应,共同配合稳增长目标实施,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