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力助企纾困金融服务应力求精准高效

  9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主基调是“加力助企纾困”。

 
  会议指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薄弱领域设备更新改造,有利于扩大制造业市场需求,推动消费恢复成为经济主拉动力,增强发展后劲。
 
  此次国常会强调,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市场主体当前困难较大,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加大纾困政策力度。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前期缓缴的所得税等“五税两费”,9月1日起期限届满后再延迟4个月补缴,涉及缓税4400亿元。同时,对制造业新增增值税留抵税额即申即退,到账平均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预计今年后4个月再为制造业企业退税320亿元。
 
  9月13日国常会出台的政策针对性很强,其中之一是为制造业减负纾困,财政金融政策组合运用,靶向“更新改造设备”,同时,信贷投放有的放矢。此次政策不仅针对性强,力度也相当大,帮扶政策针对目前国内经济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同时,今年第四季度内更新改造设备的贷款主体实际贷款成本不高于0.7%,创出新低。
 
  回顾9月7日的国常会,技改投资同样也是关注的重点,该次会议指出,对高校、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医院、地下综合管廊、新型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转型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新增贷款,实施阶段性鼓励政策,中央财政贴息2.5个百分点,期限2年。而9月13日的国常会追加了扶持政策,支持全国性商业银行以不高于3.2%的利率积极投放中长期贷款。并由人民银行按贷款本金的100%予以专项再贷款。专项再贷款额度2000亿元以上,尽量满足实际需求,期限1年、可展期两次。
 
  基于上述政策,金融机构应将信贷投放的着力点聚焦在企业“更新改造设备”之上,更新改造是为了增强企业后续生产能力。此次国常会专门针对这个部分精准施策,显然是抓住企业“痛点”,让企业更具经营活力,金融机构应将相关政策用足、用好,对所辖范围内符合条件的主体传达好政策内容,鼓励相关主体在四季度借助政策,进行相关技改,为企业后续发展积蓄能量。
 
  事实上,人民银行针对稳经济大盘,助企纾困,已持续推出精准有效的系列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此前,围绕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的接续政策措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2年9月5日下午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在发言中指出,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争分夺秒落实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动力,同时,突出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行业的支持。继续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贷款及受疫情影响的个人住房与消费贷款等实施延期还本付息。
 
  据刘国强介绍,人民银行在向政策性开发性银行新增8000亿元信贷额度、新设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的基础上,追加3000亿元以上金融工具额度,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扩大规模。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中长期贷款,鼓励金融机构发行“三农”、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拓宽可贷资金来源。与此同时,推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1月、8月公开市场操作和中期借贷便利(MLF)中标利率两次累计下降了20个基点,带动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0.15个百分点,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行0.35个百分点。
 
  按照此次国常会的要求,针对制造业链条上不同主体的支持既要全面、精准,又要高效。为什么要强调“高效”?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政策传导,效率很重要,所谓时过境迁,金融机构不能抱有“等待”的思想,要在自身业务所辖范围内,将可能成为政策支持的对象筛选出来,并且,要把贷前调查前置,充分了解企业资金需求,待实施细则出台,马上行动,提高资金的到达效率,这其中不乏存在贷款置换的需求,因此,推进步骤要紧凑,让助企纾困政策真正能够帮扶到受困企业。
 
  四季度即将来到。金融机构必须把相关政策落实到位,要紧锣密鼓地进行推动,无论是国有大行,还是地方法人机构,针对制造业领域不同规模主体的技改资金需求,摸清底数,全面深入地将政策给予的低成本资金输送到相关有需求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