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助企纾困 稳经济措施落地见效

  今年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9192亿元;6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5.84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1.77万亿元,同比增速22.6%;涉农贷款余额47.1万亿元,同比增长13.1%;上半年,基础设施贷款增加2.6万亿元……银保监会近期发布的数据反映了今年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全力支持稳增长稳市场主体稳就业的成效。

 
  二季度以来,面对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冲击,中小微企业面临较大生产经营困难,急需政策支持。基于此,国务院发布《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从六个方面提出33项纾困措施,包括鼓励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贷款及受疫情影响的个人住房与消费贷款等实施延期还本付息,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力度等。
 
  但也要看到,当前经济运行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需求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为此,要把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发挥金融逆周期调节作用,全力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一方面要继续加强稳企纾困,主动做好餐饮、住宿、文旅、运输等行业企业接续融资安排;另一方面要精准滴灌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继续强化小微金融服务,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等。
 
 
  解企业融资之困
 
  疫情防控期间,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某餐饮住宿企业遇到了资金困难。该公司成立10余年来,经营态势不断向好,年收入最高达千万元。但疫情暴发以来,客流骤减,企业入不敷出,现金流十分困难。针对企业面临的困难,北京农商银行及时为企业提供了100万元、2年期贷款支持,有效缓解了企业经营压力。但在2022年5月贷款即将到期之时,受疫情影响,企业再次面临经营困境,难以按期还款。北京农商银行再次伸出援手,为企业提供展期、无还本续贷等多样化的支持措施。在与企业充分沟通后,该行将其贷款展期1年,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疫情发生以来,住宿、餐饮、零售等行业以及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受到较大冲击,虽在政策帮扶下生产稳步恢复,但仍有不少企业面临着现实困难。为此,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有关部门多措并举,引导金融机构满足市场主体合理融资需求,加大融资供给。
 
  人民银行联合相关部门出台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23条举措,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和餐饮业恢复发展,加力帮扶中小微企业,通过实施延期还本付息等方式,支持受困企业抵御疫情影响。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受疫情影响困难行业企业等金融服务的通知》,从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做好接续融资安排、适当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等多个方面提出42条举措。
 
  享受到金融纾困措施“真金白银”实惠的企业不断增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银行机构已为近150万户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办理了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延期金额超过3万亿元。6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5.8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1.77万亿元,同比增长22.64%,大幅高于各项贷款增速;有贷款余额户数3681万户,同比增加710万户。
 
 
  重点发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稳投资的“压舱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7月份以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持续助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撬动有效投资稳增长。人民银行调增政策性开发性银行信贷额度8000亿元,推动设立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中长期基础设施贷款投放。
 
  记者了解到,国开基础设施基金和农发基础设施基金均于7月份注册成立,并加码投放资金,支持重大项目建设。截至8月20日凌晨,农发基础设施基金完成全部900亿元资金投放,支持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项目500余个,可拉动项目总投资超万亿元。近日,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分行完成北京市首笔4750万元基础设施基金投放,用于支持北京均大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基地二期项目,有效弥补项目资本金缺口,确保项目按时开工。
 
  在引导政策性开发性银行落实好新增8000亿元信贷额度和新设3000亿元金融工具的同时,金融管理部门还着力撬动商业银行和社会资金加大融资支持。据悉,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近日发放配套贷款7000万元,为柯诸高速提供配套融资授信,这是该行成功投放的首笔基础设施基金重大项目配套融资。柯诸高速项目总投资超170亿元,融资需求超100亿元,后续建设银行将根据该项目建设需要持续给予配套资金支持。
 
  总的来看,今年以来,基础设施领域获得了精准有效的信贷支持。数据显示,上半年,能源交通水利城建贷款新增2.6万亿元,6月末,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同比增长11.1%。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和大型银行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增长加快,较年初增加1.97万亿元,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
 
 
  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
 
  “新市民”群体关乎经济稳增长、促就业,也关系到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共同富裕。但长期以来,由于新市民地域和行业分布差异较大,对金融服务需求呈现小额分散的特征,现有金融供给在空间结构、行业结构、抵押方式等方面与新市民的需求存在不匹配问题。
 
  今年以来,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成为金融工作的重点内容。3月份,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针对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鼓励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因地制宜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近日透露,已有22家银保监局会同地方政府出台专项支持政策,积极满足新市民在创业就业、购房安居、教育培训、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金融需求,截至6月末贷款余额超过1.2万亿元。
 
  从各地实践来看,银行保险机构正积极探索创新产品和服务,全方位强化对新市民的金融支持。比如,针对新市民就业创业,农业银行、交通银行等结合地方政策,将新市民纳入创业担保贷款支持范围,已分别发放39.4亿元、2.58亿元创业担保贷款,分别支持3.29万户、0.15万户新市民创业。为促进新市民就业,天津农商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信贷支持,截至5月末,该行普惠小微贷款发放首贷户贷款3314户,金额近40亿元。针对新市民住房需求,农业银行推出“农民安家贷”产品,累计投放7666亿元,贷款余额6046亿元,惠及近190万名进城购房的农村转移人口及其家属。
 
  专家表示,接下来,针对新市民在获得金融服务过程中遇到的痛点和难点问题,银行机构要充分把握新市民群体在就业、居住等方面的特点及金融需求,帮助新市民群体在融资可得性、便利性、普惠性、透明性等方面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