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融赋能供应链“活起来”“转起来”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值得关注的是,《意见》提出“发展供应链金融,提供直达各流通环节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政策深意?

  所谓“全国统一大市场”,通俗解释就是商品(包括货物和服务)和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技术、数据等)在全国各地区之间实现自由、无障碍流通,从而使资源能够流动到最有效率的区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这意味着,连接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应链产业链必须是畅通的,没有“堵点”,也没有“断点”。这不仅需要完善交通运输、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还需要强化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供应链金融。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供应链金融能够为每个产业链条上的“堵点”企业提供“润滑剂”,为“断点”企业提供“连接剂”,打通堵点、弥合断点,消除企业融资的痛点和难点,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让产业链血液流动畅通,真正活起来、转起来。
  更为重要的是,供应链金融是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好方法之一。与传统借贷模式不同,供应链金融将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跳脱出盯着财务报表的“静态管理”,深入到产供销链条中的每一个经营主体,从企业日常经营中了解真实信用状况,顺着供应链产业链的真实交易脉络,把金融“活水”顺着网、链精准滴灌到各流通环节上的各个经营主体,满足产业链上大量民营、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近年来,在相关政策支持下,我国供应链金融得到了快速发展。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金融生态圈初步形成,伴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成熟,行业风险管理能力也在持续提升。
  不过,供应链金融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企业离供应链金融要求的数字化程度还有不小的差距;供应链条上存在的“信息孤岛”使核心企业信用不可传递,履约风险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作为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提供者,商业银行的标准化产品与企业多元的融资需求时常无法匹配。
  《意见》发布后,供应链及物流行业被认为是利好最多的行业赛道,供应链金融也必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值得关注的是,供应链最大的特点在于强调场景和生态。金融赋能供应链,要充分发挥稳链、保链、强链三大作用,就要深入到场景中,让产业链真正转起来、循环起来,与参与各方形成合力,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的转变。
  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需要在业务的数字化和产品服务创新上下功夫。
  一方面,通过灵活运用各类数字化工具和技术,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供应链金融场景和生态。商业银行需有效整合行内外数据、政务、监管等部门多维数据信息,有效捕捉、整合“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数据。将产业链上的经营行为、“三流”数据转化为“可评价的信用”“可流通的资产”,实现系统自动评级、准入、放款,为小微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低成本融资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供应链金融传统场景下的“信息孤岛”问题,正是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优势可供施展之处。区块链不可篡改、链上数据可溯源的特性,非常适合用于多方参与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场景。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的耦合,将成为突破供应链金融传统场景下融资瓶颈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着眼于链上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挥联结纽带作用,将链条企业结点成链、结链成网,把金融服务触角延得更长,扎得更深,做得更实。
  供应链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融资具有高频、小额、碎片化等特点。商业银行可通过引入核心企业、第三方企业等,实现资源整合,有针对性地为供应链的某个环节或全链条提供定制化、多元化金融服务,达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各方创造价值的目的,并把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
  此外,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净息差正在面临的较大压力,将促使银行实施客户下沉策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而中小微企业融资普遍风险较高且缺乏合格抵押品,那么,商业银行在掌握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前提下开拓供应链市场,或将成为一种必然选择。